找到相关内容12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红尘佛光——演艺明星皈依佛门之剖析

    当然了,用打破生死、誓求究竟解脱的目标来要求所有的演员、歌星等人,并用以规范他们的学佛行动,是根本不切合实际,也完全不可行的一种愚蠢做法,它本身就不符合佛法的因缘观。我们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明星,...

    达吉堪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83239917.html
  • 圆瑛大师文集—杂记

    僧,受其惠泽,岂浅渺耶!凡养病诸师,当知感谢,应生惭愧。须念四大无常,身为苦本,浮生若梦,幻质匪坚,色力刚强固宜勤修道业:疾苦困厄,尤当力故病魔,趁此一息尚存,四事具足,击破末后,跳出生死苦海,庶...

    圆瑛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32742918.html
  • 安分守已

    是表层意识被压抑,真我尚未抬头,尚未到最后。第四种心才是真我凸显,也才是纯客观兼纯主观的真实自己,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安分而守己了。   八、在尘不染 随缘不变   古人在...

    一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4944975.html
  • 禅学与哲学

    生与死的矛盾化解了,就能打破生死,来得自在洒脱,走得恬静安详,使生如春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;短暂与永恒的对峙消除了,便可于瞬间把握住永恒,使万古长空涵摄于一朝风月;语与默的差异等同了,便可于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84346376.html
  • 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

    与他的区别云散了,就能领悟万物一体息息相通的情趣,培植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的襟怀;生与死的矛盾化解了,就能打破生死,来得自在洒脱,走得恬静安详,使生如春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;短暂与永恒的对峙消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2946902.html
  • 论禅宗所谓的“本来面目”

    领略“张公吃酒李公醉”、万物一体息息相通的妙趣,产生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的襟怀;生与死的矛盾化解了,就能打破生死,活得自在洒脱死得恬静安祥,使生如春花之绚烂而死如秋叶之静美;短暂与永恒的相峙消除了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1750907.html
  • 元音老人谈禅

    地参一则刻板话头,而是因人施教,就不同的来机,参不同的话头。因话头的得力处在起疑情,如疑情起不起,即毫无作用。故宗下有大疑大悟、小疑小悟、不疑不悟之语。而且有的话头只能破初或重,不能一线到底打破。故决不是用一则话头,可以教导一切人的。所以参话头须老师的慧眼来识别来机,施与恰当适应的话头,令其一参,即能生起疑情,方能受益。否则,徒然唐丧光阴,不起作用。复次,于参究时,更须老师时刻留意,缜密...

    元音老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3953298.html
  • 憨山观老庄影响论

    意使离人入  天,去贪欲之累故耳。至若精研世故,曲尽人情,破我执之,  去生人之大累,寓言曼衍,比事类辞,精切著明,微妙玄通,深不  可识。此其说人天法,而具无碍之辩者也。非夫现婆罗门身而说法  者耶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53655498.html
  • 禅宗与文艺美

    桃药开,华从何处来?灵云才一见,回首舞三台。”《五灯会元》卷十九载:宋代杨歧派门人,太平勤禅师之法嗣,何山守xún,有一首开悟诗:“终日看天不举头,桃花烂漫始抬眸。饶君更有遮天网,透得即便休。”于此...清净的“本性”,这是“真如”的第一义。这是无限丰富的,不可言说的,非逻辑概念可以确定表述的,只能通过禅悟(静虑、直觉)去直接体验。  “妙悟要穷心路绝”(《大正藏》卷48《无门》),即杜绝一切愚迷心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15357393.html
  • 《心经》与禅

    亦不失本性,如如不动,此时,称为“透末后”,大约有望开悟了。  破参不是开悟,但要重视,因为每次破参,毕竟是向开悟迈进了一步。  2.看到各种境界、影像皆须放下:每个人都有想象力。想象力属于六根中...可在参禅历程中有多次觉受,不可执着,仍须参下去。  禅林有“透三”之说:行者若能凡情销尽,彻见诸法之虚妄不实及悟得自己之心性本源(或称本来面目,本地风光),则称为“破初”,或破本参,又作见性,此...

    王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5260877.html